在岳峰正思虑如何把握住这个契机时。

此刻,应天,中书省府,议事大堂内。

去岁时,小明王就已封朱元璋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这是他最大的官职之一。

最早追随朱元璋的几位‘从龙之臣’,如徐达、耿炳文、常遇春、李善长等,此刻正于此间在商议有关汉军一事。

“陈友谅势大,手握近二十万大军,又有三四十万的民夫,他若来攻我应天,何人能挡?”

“汉军还有巨舟,他们若来攻打应天,必从水路进发,我军只有渔船,怎么打?”

“应避其锋芒,我议,退守钟山!与敌在钟山一带进行陆战!”

“或者,可以去往濠州招兵买马,暗中扩大我军势力,再寻机会,与汉军开战!”

“...”

无论他们怎么议,又有着怎样的分歧,但是,有一个结果基本算是达成一致——舍弃应天!

在他们看来,真要与汉军在应天决战,那就是死路一条!

选择退到濠州的,基本是谋士一党,而选择避免与汉军水战,在钟山一带进行陆战的,是武将一党。

对于那些谋士来说,此战可以避免,大不了朱元璋再无争夺天下的可能,届时,他们再换个老板,依旧能活得很好。

但是,对于徐达这样的武将来说,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死战到底,毕竟,陈友谅不可能重用对朱元璋极为忠诚的武将。

在宋龙凤元年,也就是元至正十五年就投奔朱元璋的最早义军首领之一廖永安见李善长一直保持沉默,心下好奇,问道:

“李参议,你怎么不说话?”

已经年近半百的李善长看了一眼坐在首位,一言不发的朱元璋,缓缓开口道:

“眼下,无非是要决定,究竟是守钟山,还是去往濠州,臣下相信,上位心中已早有决断。”

在众人议事期间,朱元璋为何一言不发?

原因很简单,他不想舍弃应天!

就算是傻子都清楚,太平府已经丢了,倘若再丢了应天,那基本与争霸天下无缘了。

朱元璋与徐达或那些谋士们都不同。

倘若陈友谅将自己彻底击败,谋士们可以转投陈友谅,即使是徐达,在兵败之后,给陈友谅服个软,陈为安抚自己旧部,也不至于当即就举屠刀。

但自己呢?一旦败了,百死无生。

按照陈友谅那尿性,即使自己逃到濠州,陈友谅就不追了吗?

答案显而易见!

既然此战无可避免,那干脆就打!

反正,从一个要饭的走到今天,历经多少艰难险阻?还怕一死吗?只是,不能当狗一样,被陈友谅撵着死,要像人一样,站着死!

可眼前这些人,能确保在决战期间,不生二心吗?此时此刻,自己又该信任谁?重用谁呢?

朱元璋在沉思。

他丝毫没有注意到,被他花大力气给‘请’到应天的大儒刘基刘伯温一直躲在犄角旮旯里低头沉默。

李善长见朱元璋依旧不开口说话,便也就退到一旁,不再言语了。

他是一个聪明人,在至正十四年的时候就追随朱元璋了,岂能不知朱元璋的心思?

但他不能说!

若赢了还好,可若败了,事后陈友谅得知,是自己出谋划策,还能有好下场吗?

随着李善长再次保持沉默,一些谋士也敏锐察觉到了什么,都不敢擅言了。

一时间,周遭竟是沉寂下来,落针声可闻,气氛静的有些可怕。

片刻后,脾气火爆的常遇春突然开口:“他娘的,别以为老子不知道,你们这些狗屁谋士,将行李都给收拾好了,早就想着要逃跑了吧?”

说到这里,他看向朱元璋,抱拳道:“大哥,给我一支精兵,我去剁了贼奴,给花老哥报仇雪恨!”

话音刚落,有一名谋士就皱眉道:“常将军,莫逞匹夫之勇!”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