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9章 交底安抚
雒都之北,孟津。
等赵基抵达时,天空开始飘雪。
负责前军的徐晃已经准备好了渡船,吏士、俘虏,随中军移动的女营已在岸边等候,正有序渡河。
颍川之行,赵基的女营又扩大了三千多人,如今八千余人。
行军途中,也遇到了返乡的司马防父子。
赵基也担心某些人故意刺杀司马防父子栽赃给自己,也就派了一个什队保护他们一起行军。
可能吕布不屑于做这种事情,其他人也没有在他眼皮底下行动的实力。
赵基登上岸边的瞭望塔,整个人疲态不再掩饰。
队伍规模越来越大,许多人拖家带口跟随军队迁徙。
前军膨胀有限,他的中军就多了大约七千余家灾民、流民;而赵云、张郃负责的后军膨胀更是厉害,过汜水关时据说已有近两万家灾民。
甚至后军之后,还有如涓涓细流汇集而来的灾民。
携民北归,增加了全军的累赘,也增大了今年冬季、明年春季的负担。
好在这样的外州灾民,进入并州后只能依附赵基,强化赵基自身的影响力,与匈奴义从有异曲同工之妙。
返回河东、太原,要处理的就不再是单纯的敌我矛盾,而是内部分配矛盾。
身处上位,享受的自然是顶端的,但要处理的也是各种碰撞产生的高端冲突。
赵基观望两岸往来的船队,徐晃开口:“晋阳侯已遣使传令,说是大司马抵达晋阳后,晋阳侯才会与刘侍中、台中书监启程奔赴雒都。”
“实不该令祖父如此奔波、辛劳。”
赵基感慨一声,扭头看徐晃:“汴水一战,以及前后战事、行军诸多庶务,都委屈公明了。”
“不敢,能追随大司马平定乱世,某之幸事也。”
徐晃态度端正,也就打上党的时候,前期让他单独统兵,麾下五千余骑好不畅快,更是一度单独掠地。
再到真定一役时,徐晃就负责守营;汴水决战时,始终充当压阵的角色。
很多突阵的任务交给了赵云,虽然突阵凶险异常,可最能立功,也能打出名望。
就比如现在,军中赵云的影响力后来居上,几乎与徐晃不分上下。
赵基回头看河面舟船:“待军民安置妥当,我会劝说祖父辞谢侍中之职。明年征讨三辅贼臣,只能请祖父坐镇晋阳。否则还得劳累公明,这样的话,我过意不去。”
徐晃闻言沉默,反问:“晋阳侯若从门下省退出,可会惹出祸端?”
“暂时不会,祖父退出时,我会从孙策麾下征黄盖、太史慈入朝听用,并征张纮入朝,再举张纮为侍中。”
赵基语气细微,感情流露:“吕布都敢以许汜、王楷领侍中之位,我家祖父与彼类同伍,实在是自轻身份,也不利于我膝前尽孝。侍中种辑到时候也转任别处,我再举诸葛玄接替。”
格局要放大一些,自己目前是大司马、尚书台左仆射,门下省的重要性已经没有那么强了。
真有乱命,自己这里就能卡住,不做执行。
让老爷子跟许汜、王楷之类同堂议政,实在是有些丢份,好像自家真控不住局面一样。
再者,门下省五位侍中,老爷子岁数、资历最深;若出了问题,责任也最大。
老爷子退出来,门下省出了问题,收拾其他人也没那么多顾虑。
赵基这是向徐晃交待接下来的核心调整,徐晃也耐心聆听。
就听赵基说:“待返回晋阳,我会稽核前后功勋,公明叙升迁拜护匈奴中郎将。短则三年,长则五年,我会安排张绣接替。明年征讨关中贼臣,公明督匈奴义从,为我偏师。”
不干涉徐晃,给徐晃独立行动的指挥权。
发挥的好,能服众,以后就是方面大将。
徐晃神情凝重,也只是轻轻点头,没有急着感激、谢恩。
彼此是深度合作关系,赵基与赵云是同宗,与他则是同姓。
当初徐晃以解梦试探,卫觊一番解梦,算是成为了赵基、徐晃之间的担保人。
长远未来之后,徐氏家族自称赵基的宗室别枝也不为过。
徐晃又有些好奇,就询问:“大司马欲如何安置赵子龙?”
“我很想引他为心腹臂膀,就担心返回太原后诸人嫉恨。此番途径河东时,我会引子龙拜谒祖父,祖父入雒都执政时,迁子龙为武卫都尉。明年五月,就一起回太原。”
赵基又说:“高宠留在祖父身边亦有历练,明年我会留他在帐前听用。”
本章未完 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